關於我們

歷史沿革

建廟文史:

慈惠宮媽祖廟位於新北市板橋區鬧區,是舊擺接堡十七大庄的媽祖信仰中心,與枋橋街文昌廟(今板橋區)、枋橋街接雲寺(今板橋區)、枋寮廣濟宮(今中和區)及大安寮庄大墓公(今土城區)等寺廟合稱擺接堡五大廟。

擺接舊情:

「擺接」的稱呼是源自此地原為平埔族擺接社所有,漳州人林成祖和廖富椿等在清領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渡海遷徙,並於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向官府申請入墾後,便沿用擺接音譯名稱。

據《淡水廳誌》的記載:淡水廳城(竹塹城)北兼東擺接堡十七莊(東北連內山生蕃界)

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縣志》擺接社附近形勢圖。
(轉引自《板橋市志》)

加蚋仔莊 距城百十五里

港仔嘴莊 距城百二十里

後埔莊 距城百二十里

社後莊 距城百二十六里

柏仔林溪洲莊 距城百十里

新埔墘莊 距城百十里

員山仔莊 距城百二十八里

枋寮莊 距城百十七里

芎蕉腳莊 距城百十八里

南勢角莊 距城百二十里

龜崙蘭莊 距城百十七里

柑仔陂莊 距城百二十七里

火燒莊 距城百十二里

員林仔莊 距城百十五里

冷水坑莊 距城百二十六里

藤寮坑莊 距城百二十六里

大安寮莊 距城百二十七里

上述的擺接十七莊中除了先民林成祖拓墾之後埔、社後兩莊之外,港仔嘴及新埔墘莊也隸屬今板橋區,至於其它十三莊則分屬台北市萬華區及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土城區地區。

由於林成祖及廖富椿兩位先民是最早至板橋地區開墾的,因此後來渡台的閩南人便立書契向林成祖租借土地,並約定每甲需繳納若干之年大租;此外亦向廖富椿承租土地建構房舍居住,並繳交年地基金。因此林成祖便被稱為擺接堡的大業戶,而廖富椿則被稱為板橋的開基地主。這項由私人承租的大租、番租、地基租直至日人據台後才全面取消租權,並由官方統籌辦理承租稅制。

板橋林家在清領時其即已富甲一方,蔚為全台首富,其中林國芳更曾於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解囊捐付銀兩帶頭修建本宮,義風可嘉。

 

光緒淡水縣時期擺接堡村莊分佈圖。(轉引自《板橋市志》)

金浦傳香:

本省許多著名的媽祖廟其肇建因緣大都是由唐山和尚奉請湄洲媽祖金身聖像抵台落腳,嗣由信眾庀財鳩工耗資醵金建廟崇祀聖靈,進而成為當地大廟或媽祖信仰中心,本宮之創建機緣亦是如此。

相傳清乾隆年間,有一位來自唐山行腳的和尚自湄洲嶼恭請天上聖母金身聖像雲遊渡海來台,行經台北廳擺接堡枋橋庄時,應本地地主鄉紳信徒等七十二位先賢要求懇留媽祖聖駕,以祐地靈人傑庄閣煥彩,並隨即組織「天上聖母金浦會」及建構一間小廟題額曰:「慈惠宮」奉安天上聖母聖駕,此即本宮草創伊始。

  

本宮琉璃長生無極燈代表萬年香火馨香永傳 

由於金浦會七十二位先賢有傳接本宮主神天上聖母信仰之功德,因此在飲水思源之際,本宮亦在功德堂設座供奉此金浦會七十二位先賢,以茲紀念傳香功德。

本宮媽祖溯源湄洲祖廟

 

輝煌廟祀:

湄洲天上聖母自駐駕本宮以來,由於靈蹟顯著慈蔭廣被,香火漸次興旺,地方仕紳有鑑於堂構窄狹且年久失修,為合濟神威昭顯福澤,遂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由全台首富林家林國芳召集陳元瑞、林瀾波、楊早明等先賢暨擺接堡內眾鋪戶信眾人等,發起重修之議,並於此年三月興工,經歷一年完峻,美侖美奐,並奠定了本宮宏構基礎。

清光緒十七年(西元1891年)本宮總理林新傳為恢宏殿宇氣勢,再議將大殿屋頂昇高一尺五寸,此一工程費用由境內擺接堡漳州人樂捐,工期歷五個月完成,更添本宮巍巍廟貌。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十二月,前殿雷動,牆壁坍塌,管理人林清山遂再募捐修繕,以繼煙祀,此次修繕為期六個月,於翌年五月修繕完峻,十一月舉辦盛大的慶成祈安大典,自此廟貌煥然一新,香火永傳,人境平謚,四方朝聖香客信眾絡繹不絕。

 

 

本宮依循創始因緣,自建廟以來均禮聘高僧師父為本宮主持,計有:時任淡屬僧會比丘的開山主持師父上法下紀網和尚,以及其後接續的曹洞宗順沙彌上慶下春號恩公和尚、敬琅公沙彌子上永下成珍公、金山禪師等諸位高僧,迨至台灣光復後則自台北市木柵禮聘俗名劉維昌上真下明師父主持,為表慎終追遠,本宮已將這些長年主持本宮之圓寂高僧牌位供奉在功德殿內緬懷德澤。

 

 

清朝古龍柱

 

 

 

本宮二樓大殿

 

民國六十四年,板橋市實施舊市區更新方案,整修市容觀瞻,本宮位於府中路之部份建築遭拆除,管理人朱茂陽即策劃全面修建事宜,並組織修建委員會,推選本市留候里里長劉屘先生擔任修建會主任委員,此次改建共增建了二層媽祖殿及後殿二層之三界公殿和頂層之凌霄寶殿,於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開工,至民國七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次第完工,共歷時十載,完成三層樓式廟構完整新殿宇,金碧輝煌,巍巍常屹,悠悠煙祀常被鯤北。